當你把大部份的資金投入股市中,卻碰上了短短四個月,指數一口氣大跌2800點的慘況。除非你是做空,不然我想大多數的人,內心都會極度恐慌(看融資減少的幅度就一目了然)。差別只在於有些人被恐懼的情緒所淹沒,而做出錯誤的判斷,而有些人沒有被情緒影響了該有的理智,如此而已。
關鍵的分水嶺,除了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外,最主要的因素,在於你夠不夠了解「歷史」。很多過去曾經發生過的事情,未來還是會一再的上演,景氣循環有高就有低,如同海浪一般高低起伏一樣正常。以美國為例,從1854年到2009年為止,總共面臨了33次的景氣循環,平均擴張期(谷底到高峰)有42個月,收縮期(高峰至谷底)有16個月。美國如此,台灣自然也不例外,從國發會的網站,可以清楚查詢到從1982年到2015年以來的景氣對策信號,其間差不多有10次左右的景氣循環。平均不到四年就有一次循環。因此,當景氣對策燈號亮出代表景氣低迷的藍燈、或發生GDP勉強只能保1的情形,並不代表世界末日。當然所有人都希望最好景氣永遠熱絡,只不過,那是不可能的事。景氣有循環,道理跟一年有四季相同,同樣有春夏秋冬。差別在於,在股票市場裡,春天及夏天的時間會來的長一些,而冬天雖然嚴峻,但過程常常比你想像來的短一些。